渝274937766
2005年,湘雅医学院的标本室里,藏着一个大型人骨,她就是中国“女巨人“曾金莲的遗体,几十年来一直被保存在这里,未能入土为安,就是为了科研人员进行研究。
1964年的夏天,湖南益阳一个叫余家村的小地方,曾金莲出生了。刚落地时,她跟所有新生儿一样,普普通通。但很快,家里人就发现这孩子有点“不对劲”。
哪不对劲?太能吃了!一岁多点,一顿就能干掉1.8斤大米。这饭量,搁现在都吓人,更别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六七十年代。为了填饱女儿的肚子,曾家父母几乎是倾尽所有。在那个年代,能让孩子吃饱,就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了。
除了能吃,她还长得飞快。5岁的时候,身高就蹿到了一米六,力气也大得惊人,挑水、砍柴这些大人干的活,她都能搭把手。在村里人眼里,金莲是个懂事、孝顺的好孩子,虽然高得有点“扎眼”,但乡里乡亲的都很疼爱她。
这份平静,随着她的身高一起被打破了。14岁那年,曾金莲的身高猛增到了2.34米,这个数字,已经超过了成年后姚明的身高。她成了十里八乡无人不知的“女巨人”。
随之而来的,是生活上数不清的麻烦。
衣服、鞋子全得特制,做一套衣服要用掉三丈五的布,在那个买布要布票的年代,这是个什么概念?她的鞋子要穿60码的,睡觉的床要打8尺5长的。为了让她在家里能直起腰,家人把门框都给敲了,改得高高的。
这些“特殊待遇”背后,是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,被一点点掏空的现实就在曾金莲和家人为生活发愁的时候,一个机会,像一道光照了进来。
1978年,国家女子篮球队的教练听说了湖南有个“女巨人”,简直如获至宝。这种身高天赋,不打篮球真是可惜了。教练亲自上门,盛情15岁的曾金莲加入篮球队。
这对曾金莲来说,意义太重大了。这不仅仅是解决温饱,更是给了她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。她终于可以把这个让她苦恼的身高,变成优势,去为国争光。她知道,她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帮助,现在是她回报的时候了。
在篮球队的日子,可能是曾金莲短暂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。虽然训练艰苦,但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价值感。队友和教练的鼓励,让她第一次因为身高而感到了自信。所有人都期待着,这颗新星即将在篮球场上大放异彩。
然而,命运似乎总爱开残酷的玩笑。
就在她全身心投入训练时,身体发出了警报。她的饭量和尿量突然变得异常惊人,身体也时常感到疲惫无力。大家起初以为是青春期发育和高强度训练的正常反应,没太在意。但情况越来越糟,教练赶紧把她送到了医院。
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:糖尿病和巨人症。
医生告诉她,她之所以长这么高,根本不是什么天赋异禀,而是脑垂体前叶长了一种瘤,刺激身体分泌了过量的生长激素。这是一种病,一种在当时医疗条件下,几乎无法根治的病。
篮球梦,碎了。她不得不离开热爱的球场,回到家乡养病。从云端跌落谷底,是什么感觉?我想,对于一个刚刚找到人生希望的少女来说,那份打击是毁灭性的。
回家后的曾金莲,变得越来越沉默。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不愿见人。病痛的折磨和梦想的破灭,让这个花季少女迅速枯萎。她的身体已经不堪重负,到后来,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。
1982年2月14日,一个本该是浪漫的日子,18岁的曾金莲在睡梦中悄然离世。法医解剖后确认,她的死因是垂体瘤破裂出血,压迫丘脑导致猝死。她去世时,最后测量的身高,定格在了2.48米。
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画上了句号,但故事并没有结束。
在生前,饱受病痛折磨的曾金莲,曾对家人说过一个心愿:如果她不在了,希望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去,给医学做研究。她希望,医生们能通过研究她的身体,找到治愈“巨人症”的方法,让以后跟她一样的人,不再承受这种痛苦。
这是怎样一种善良和无私?一个被命运苛待了一生的女孩,在生命的尽头,想的却是如何去帮助别人。
她的父母,两位朴实的农民,在承受着巨大悲痛的同时,尊重了女儿的遗愿。他们含泪将曾金莲的遗体,捐献给了当时的湖南医科大学。
从那天起,曾金莲的遗骨就被制作成了骨骼标本,保存在湘雅医学院的人体标本室里。她没有墓碑,没有葬礼,她用一种特殊的方式,将自己的生命延续了下去。
如今,距离曾金莲离开我们已经过去了43年。她的遗骨,可能依然静静地陈列在标本室里,向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生,无声地讲述着生命科学的奥秘。
她或许未能像姚明那样,在赛场上赢得世界的掌声。但她用自己短暂而痛苦的一生,以及死后不朽的奉献,为人类的健康事业,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。她未能入土为安,却换来了更多人的平安。
